一般人俗称抖笔,古称【颤笔】或【战笔】,国画称为【金错刀笔法】。
它可能是险笔、奇笔、生笔,也可能是呆笔、死笔、弱笔,其界线模糊。
鑑赏者不能仅凭一笔定好坏,需识其全作品之笔墨、章法、神韵,才能定其优劣。
一、 书法先求放逸空灵,非先求怯弱拘紧
一、学书法先求放逸流畅
初学求能大胆加细心,在鬆与静中得到学养,具流畅之美,写飘逸的字。先 练流动线,完成【轻功】的能耐。若写字一快速就乱,轻鬆不足,则轻功不够,唯有【逸静】才能空灵用笔,控制超隐。
二、抖颤怯弱与轻灵不足有关
要快乐学书法,可多练流动线,以杜绝抖战线条。可练怀素狂草,这样鬆逸功夫可以快速进步,大有益处,此是脱离怯弱困境的妙方。
三、不抖之法:
初学求能大胆加细心,在鬆与静中得到学养,具流畅之美,写飘逸的字。先 练流动线,完成【轻功】的能耐。若写字一快速就乱,轻鬆不足,则轻功不够,唯有【逸静】才能空灵用笔,控制超隐。
贰、碑学中特喜颤笔,帖学中没有颤笔
从王羲之到明朝董其昌,从无颤笔出现。董其昌的【论用笔】说:【作书最要泯没稜痕,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。】
【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,不使其自偃。难在遒劲,而遒非是怒笔木强之谓术。】
但到了清代碑学兴起,思潮变异,篆隶笔法大变,几乎全用颤笔。
清吴德旋在<初月楼论书随笔>中说:【书家贵下笔老重,所以救轻靡之病也。然一味苍辣,又因药发病,要使秀处如铁,嫰处如金,方为用笔之妙。】
参、颤笔可能是败笔
颤笔可能是心性与手性不能协调一致,未能做到【意在笔先】,以至点画不生动流畅的【滞笔】、【结笔】、【刻笔】、【死笔】、【弱笔】、【板笔】。
笔病有:【滞、板、刻、结、散、呆、死、浮、滑、薄、弱】等数种。这些笔病大皆由于功力不足,不随心所欲,不能高度灵活驾驭笔墨所致。此外也有可能是因为对纸性、笔性、墨性认识不足,或把握不当所造成。
唐岱【绘事发微】说;【用笔有三病,一日板、二曰刻、三日结。】【板者,腕弱笔痴,不能圆泽也。刻者,运笔中凝,心手相戾,勾划之际,妄生圭角也。结者,欲行不行,当散不散,与物凝碍,不得流畅也。】
周星莲【临池管见】说:【意为笔蒙则意阑,笔为意拘则笔死。要使我顺笔性,笔随我势,两相得则两相融,而字字妙处从生矣。】
肆、国画中的颤笔,也称【金错书】
南唐李后主(煜)善书.作颤笔摎曲之状,遒劲如寒松霜竹.,称【金错刀】或 【金错书】。.
北宋《宣和画谱》谓:“后主(南唐李煜)金错书用一笔三过之法,晚年变而为画,故颤掣乃如书法。元代夏文彦《图绘宝鉴》谓:“孙尚子善为颤笔,见于衣服、手足、木叶、川流诸处,皆若颤动。”画水流、木叶、衣服用颤笔,线条须力求流畅自然、曲折有致,不可流于折若锯齿、曲如蚯蚓。颤笔也。
伍、书法颤笔大师:倪元璐与台静农
晚明的倪元璐与黄道周擅长欹侧的书势,民国来台的台静农的行书善用方笔侧锋,保留倪元璐书风最多的【欹侧】笔势,追求雄强挺劲、妍美遒丽,成就了【奇峭博丽】的独树一格的格调。
台静农以书法抒发心中的鬱结,藉著古文写下自我的心境,不愿开宗立派,传授书法。书法只是他心中鬱结的抒发,个人审美的追求表现而已。七十岁以前书法作品极少,书风变动较大,八十岁时才展现其自我风格。
他喜用方笔,行笔战掣缓行,从斧凿、风蚀雨沏中得自然参悟,又遍临汉隶及魏碑,其涩笔缓行,有如老树盘根,展现饱风霜后散发顽强生命力,表现方刚劲拔的神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