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狂草的起源与发扬
一、张芝的连绵草是狂草的真正起源
王献之是连绵草的接继者,以中秋帖为明显范例
二、史上第一位被称写狂草者—张旭
唐朝张旭,江苏苏州人,喜饮酒,往往醉后大叫狂走,后挥毫作书,甚至以头髮沾墨书写,号「张颠」。杜甫在《八仙歌》道:「张旭三杯草圣传,脱帽露顶王公前,挥毫落纸如云烟。」传说他由担夫争道得笔法,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得其神。作品气韵生成,产生“神虯出霄汉,夏云出嵩华”的气势。
三、发扬光大者—怀素
唐朝怀素字藏真,俗姓钱,诗人钱起的侄子,擅长【狂草】,与张旭齐名,人称「颠张醉素」,对后世影响极大。怀素天性豪情奔放,不拘小节。喜欢喝酒吃肉,醉后遇到庙壁、衣物等,随处写字,他远游洛阳,得颜真卿和从弟邬彤传授笔法。一日看云随风飘动,顿悟笔意,得草书三昧。当时名诗人如李白、戴叔伦、钱起、颜真卿等,有诗讚其字声形状像「惊蛇旋风」以长卷形式展现了狂草“—泻千裡”的气势。
四、狂草之后继者甚多:宋代?庭坚、岳飞,明代解缙、祝允明、徐渭、董其昌、文澂明、王铎,清代傅山等。
贰、古代【书画武】三艺联合
相传唐朝有【一日三绝】的故事,也是一种书、画与剑术的联合艺术表演,唐国画大师吴道子、草书大家张旭、剑术名家斐旻相遇的故事,这是学书画者耳熟能详的故事。
参、狂草与国画的关係
一、书法线条、墨色与空间意象早运用于国画之中
唐张怀瓘云:「无声之音,无形之相」。运用狂草的笔势,进行水墨画创作都有无限可能及创作法。因为书法若把文字意义及神韵感性摒除在外,则书法是线条、墨色与空间的组合,三者可以同样运用于国画之中。故狂草笔法用于国画是为必然,况且,历代早有人多用于国画,最为明显的有徐渭、齐白石、等人,为数极为众多。
二、狂草表达多层次笔触与律动感可参入国画中
东汉蔡邕《笔论》云:「为书之体,须入其形,若坐若行,若飞若动,若往若来,若卧若起,若愁若喜,若虫若食木叶,若利剑长戈,若强弓硬矢,若水火,若云雾,若日月,纵横有可象者,方得谓之书矣。」书法运笔有「顺逆」、「落起」、「转折」、「掣顿」、「申屈」、「拔擫」、「束拓」、「行停」、「缓急」、「虚实」、「拂撩」、「轻重」等,这些对比性充满节奏与律动,显心灵,是人物内心的表露。古来书法经由势能、力感、迟速、疾涩、顿拙比拟表达意象、情境。笔法越丰富,愈有能力表现多层次视觉与触觉的效果与能力于国画之中。
三、书法【狂草】主观表达情韵意象,可参化进入国画中
书法家是主观的心笔合一,立即表达情性。但若跳脱了文字形式的窠臼,就不能将书写艺术情境作完美的诠释,而失去了书法情韵意象的立即表达。所以国画除技能和画面图像的展现外,也需要书法的文字旁白,以补足其意韵上的不足之处。单就【形而下】技法上的学习和运用是不足的,画境画意仍需在【形而上】的意韵上去追求,经由书画家的【心笔合一】途径,才能表达其主观的意象情韵。
肆、云门舞集的【狂草】是书法与多艺联结
一、云门是多艺的舞台表演
如2001年12月由林怀民主持的云门舞集推出《行草》舞作,由舞台声光及肢体动态,透过现代科技的结合,将书法的精神于舞台展现,成就《行草》这齣出色的「现代书法」与表演所结合的艺术美。
当今舞蹈名家林怀民就同样认为:「书法和舞蹈有很多相同的东西。书家落笔之时,就是一个舞者。书家运笔的气势,由气引出动作,书家与舞者皆然。」故有《行草》这齣舞蹈的诞生。以肢体代换为毛笔,将毛笔的跃动放大,化为舞蹈表现行笔时跃动之美,是一种动态的表演动态书法。
书法之功夫不仅早运用于国画,也与诗词、文学、印章、裱褙等多层次的紧密结合在一起,成为多层次的艺术?集。
在今日更是与多媒体的摄影、电影相结合。如张艺谋即是最明显的成功范例。